“共享”、“开放”、“安全”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推动政府大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的重要性,此举必将在社会、经济和法律等领域掀起又一波高潮。 大数据《行动纲要》指向哪里? 《行动纲要》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很多企业的前程。比如互联网企业认为,他们是大数据的生产者,很重要;云计算企业认为,他们承载大数据,很重要;而大数据企业认为,他们应用大数据于商业,正在改变着商业模式,更重要。 客观地说,大数据每年在以成数倍于往年的数量增加,互联网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数据的储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连接硬件设备开发和计算应用的云计算企业更是被提到云层的高度;最后落到大数据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大数据企业不得不说,你们看到的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对大数据企业来说,目前遇到的发展机遇已经十分清楚,这是容易见到的一面;另一面,关于大数据发展的起点和落脚点的问题,却未必胸有成竹,至于大数据的应用其实倒是后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清楚的核心在于还没有理清中国大数据发展的起点思路,换句话说,缺乏对大数据市场的实践认知。 《行动纲要》的出台,成为政府数据公开指路明灯 《行动纲要》涉及三个关键词“共享”、“开放”、“安全”。三个关键词背后指出三个问题:其中“共享”指涉为什么要加快政府大数据公开的进程?“开放”指涉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在哪里?“安全”指涉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政府大数据公开的目的是改善民生,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结构转型,信息安全建设的目的是完善法律。也就是说,数据“共享”指向社会领域,“开放”指向经济领域,“安全”指向法律领域。由此说明,大数据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个关键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指向政府大数据,关于政府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关于政府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关于政府大数据的示范影响效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政府大数据的价值究竟何在? 为什么政府大数据更有价值? 这个问题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说起。 就数量而言,或许有人会问,你们比数量,能比得过 BAT吗?表面看,百度、阿里和腾讯都分别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量,但这与政府大数据相比,不是一个量级,可谓小巫见大巫。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王叁寿曾经说过“阿里巴巴的数据容量也就是100PB左右,而仅一个北京市政府就拥有几百个PB的数据容量,相当于10个阿里巴巴。”这还仅仅是一个北京市政府。截至2014年,中国共有664个城市,2852个行政县,40446个行政乡。当前,中国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70%。粗略估算,全国政府大数据加起来至少也该有数百甚至上千个阿里巴巴的体量。 至于政府大数据的质量,我们也可以通过和BAT企业对比来说明。比如百度,他拥有庞大的用户搜索记录,据说每个网民每天至少要留下几十条至上百条记录,但这些数据较为单一,不进行关联应用毫无价值;腾讯的优势在于拥有数亿的QQ和微信用户量以及更庞大的社交数据,但这些数据目前仅局限于营销应用;阿里的交易数据似乎价值更高,但也只是局限在电商领域以及外延应用。换句话说,这三家BAT企业的短板共同点在于数据种类的单一化程度较高。 政府大数据不同,他涉及工商、税务、司法、交通、医疗、教育、通信、金融、地理、气象、房产、保险、农业等等领域,数据的种类繁多,关联性强、统计规格较为统一,便于应用处理。用王叁寿的话说就是“政府的数据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的利用价值也最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6月,使用“.gov.cn”域名的政府网站总数发展到近1.2万个。目前,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政府网站。政府网站不仅会将部分政府信息数据公开,同时开展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 同时,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推出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指出:在大数据时代,政府、社会、企业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政府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是负责国家管理与民生服务的主体,拥有十分庞大的数据资源,并且也对当前的大数据应用有着迫切需求。据预测,中国数据总量于2020年将占全球数据量的24%,届时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数据大国和“世界数据中心”。 政府大数据如何应用?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大数据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智慧城市、政务、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交通等,这些领域大多涉及国民生活和城镇化进程。其中,“智慧城市”、“政务”以及“公共服务”位列前三。 这个调研可信度很高,其结果与国务院的《纲要》内容精神不谋而合,在推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都倡导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应用,提高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 截止至2014年底,中国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而公开宣布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超过400个,投资总规模高达 5000亿元。智慧城市的概念包含了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多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都要依托于大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智慧”的源泉。 中国对政务相关的政府大数据产业需求,也非常明显。由于全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政法信息化建设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国务院通过的《行动纲要》提出,“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加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针对的就是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平台而言的。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民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期望。在进行公共决策或进行编制公共服务预算时,政府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海量数据处理和挖掘方面的优势,对分散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深度挖掘,提高决策科学性和预算准确性。以上海市为例,2014年“上海政府数据服务网”,是国内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启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市民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212项数据产品、30项数据应用。上海市把全市政府资源数据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是对中国政府大数据产业的有益探索,是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大数据实践。这也符合《行动纲要》提出的“推动民生”领域的建设的需求。 根据最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多地已在政府大数据开放领域有积极探索,其中贵阳、上海、广州等地已经引领先潮。比如贵阳市正在积极推进“十大工程”,着力把贵阳建设成为以大数据内容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为内涵的“中国数谷”;上海市政府会同公安局、环境保护局、气象局等多个单位开放10个专用数据集,面向全球征集交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广州工信委正在筹建大数据管理局等等。可以预见,在《行动纲要》的积极鼓励下,会有更多地方政府参与到大数据开放与应用中去。 大数据管道成城市重要基础设施 《行动纲要》推出前,各地政府大数据谋划和探索已经纷纷启动,推出后,中央和各地政府网纷纷转载和加以解读,更加速了大数据开放燎原之势。虽然政府大数据从战略高度和商业价值层面来讲,潜力无限,但必须强调的是,大数据初建期,铺管道将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举例来说,贵阳已被外界誉为“中国数谷”,很多人对此不解,为什么偏偏是贵阳?贵阳市领导就此曾说,发展大数据需要四个条件:电力、气候、硬件和人才。当然,前两个是贵阳先天优势,三、四是人为结果。客观来说,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地方政府还有很多,而且在人才层面或许还更有优势。但不管怎样,发展大数据都不能也不可能跨越铺管道环节。大数据顶层设计出台,首先强调推动政府大数据开放,言外之意,大数据管道已经成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我国大数据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中,大数据基础建设占64.53%,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占25.47%,应用市场规模占10%。换句话说,大数据基础建设是目前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重中之重。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市场分析,将目前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看做是城市建设自来水管道系统时期,这是九次方大数据总裁创始人王叁寿的精妙比喻。在九次方B轮融资介绍会上,他说,每个城市只建一套自来水供水系统,不可能建第二套,所以,九次方大数据现在做的事就是快速布局政府大数据基础体系的建设,抓住了这个先机,就赢得了大数据市场的第一步。至于自来水问题,那就是基础建设后顺理成章的事了。 王叁寿的战略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目前大数据行业就像当年的互联网行业,占据先机,快速铺设管道,谁拿到了这个自来水管道建设权,谁就是未来的数据之王。 不过,大数据基础建设仅仅是大数据行业发展的前期环节,等到基础环节铺设完善,自来水得以通畅流通了,那时大数据的价值才真正爆发出来,那就是大数据商业应用的时期了。 政府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如何? 政府大数据基础建设的爆点正在被点燃,市场份额也正在被快速瓜分。而这种基础建设的生命周期很短,一旦建成,市场就很难在该领域再找到机会。大数据管道建设涉及到设计、设备、技术等十分专业的工作,政府的策略是需求专业公司提供服务,而九次方大数据在大数据行业经过五年积累,已经具备大数据管道铺建的经验,这也成为九次方和各地政府大数据合作经验的基石。 近期,九次方大数据与浙江省金华市政府批准合资成立金华市大数据有限公司。公司主要负责金华市政府60多个部门数据整合,数据商业化应用开发。同时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 而在这之前,九次方大数据与义乌市政府达成协议,负责运营义务市智慧金融大数据平台;与四川省经信委旗下公司主体合资成立西南大数据有限公司,专注于四川省政府大数据公开、清洗、建模、分析、商业应用;与包头市政府合资成立包头市大数据有限公司,建设包头市大数据政府数据公开平台、中国畜牧业大数据中心、包头市征信大数据中心、工业4.0大数据中心、中国稀土大数据中心;与甘肃省合作,打造“一个平台、四个中心”,即甘肃省政府数据公开大数据平台、中国有色金属大数据中心、甘肃省征信大数据中心、中国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中国中药材大数据中心;与苏州市政府合资成立的苏州太湖大数据公司、济宁市政府合资成立的大数据公司都已开始运营。 结语 《行动纲要》的主角,大数据,是李克强自2014年3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报告后第9次被提及。这次意味着国家层面对“大数据”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家国智库理事长叶伟春说:“互联网的效应是‘加’,大数据的效应则是‘乘’,大数据能够产生倍增效应。” 可以看到,各地政府在大数据开放上也加快了推进步伐。从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获知,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地政府前往考察的通知,通过接触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大数据管道建设时代已经到来,布局大数据基础设施成为当务之急,而作为政府大数据基础建设的合作者和服务者,能够获得政策释放的红利,正如《行政纲要》最后所说:“让各类主体公平分享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制度和创新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