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因别车斗气而起的暴力打人事件,“剧情”跌宕推进,舆情也随之逆转,围观者围绕车德路德以及行车文明展开讨论。无论观点偏激与否,至少这样的争论还局限在事件本身的框架内。然而,随着被打女司机卢某惨遭“人肉”个人信息被曝光,这场事件的发展轨迹已经偏离了方向。
卢某被曝光了什么样的个人信息呢?她的身份证信息、以往的违章记录、以往占道停车的“路霸范儿”、甚至还有她不同寻常的开房记录。这些信息的被曝光,似乎更有助于帮助围观者认识被打司机卢某的“德行”。很多网友也正是在看到卢某的这些个人信息后,态度才由“同情”转向“谴责”。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已经变得相当脆弱。你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和网络无关的行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变成公开的秘密。很多人意识到了自己都有可能成为“透明人”的可怕,但是,每每有“人肉”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又往往以“结果正义”来推卸它“程序正义”的不当。
把视野放得更广一些,如果说一些网络人肉中的个人信息曝光还只是裹挟在网络暴力中的一种较为隐蔽的信息“泄露”,那么,当公共部门将曝光作为一项光明正大的惩戒措施时,事实上已经宣告权力对个人信息惩戒上的合法化。比如,很多城市对闯红灯的路人进行曝光,这些看似具有公共治理“合理成分”的个人信息曝光行为,显然表明“公权力对个人信息使用的工具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公权力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个人信息曝光中可能蕴藏的风险,这些信息如果与当下的网络传播相对接,某人因为个别原因就会“爆红”网络,这给个人带来的后期影响往往会溢出可控的边界。
在一个道德自觉法治健全的社会里,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与以曝光个人信息作为惩戒,这二者之间也许不会冲突。但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动辄陷于“人肉”的网络社会里,那些随意暴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得以严惩,无论被曝光者何种身份,随意曝光他人个人隐私,都是不合乎现代文明的无赖行径。
|
|